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一致认为只有合乎德性的快乐才是最高的快乐,但两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下,对德性与快乐的关系认识又有所不同。孔子的快乐观建立在内在道德之上,是超越性的最高人格境界;亚里士多德的快乐以德性活动的实现为前提,最终落脚在纯粹理性思辨上。两者关于德性与快乐的认识为后世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伦理范式,对当今社会重建快乐观、道德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