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60年代苏珊·桑塔格提出"新感受力",主张把艺术与科学一同纳入到体验之中,拒绝差异化地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可以视为对桑塔格的一种跨时空回应。昆曲的辉煌历史和独特美感以及《牡丹亭》的魅力赋予像白先勇这样的文艺界知识分子以传承的激情,主动承担起弘扬文化遗产的责任。创新是激发新感受力的重要途径,白先勇的昆曲团队在时代的大潮中不断试探新感受力的审美需求,把青春版《牡丹亭》推向了国际舞台,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放弃"两种文化"之争,博采"两种文化"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