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ics mellitus,DM)常见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造成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主要病因。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DKD进展到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显著增加了DKD患者的死亡率,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RIF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主要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沉积、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细胞自噬等相关。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TGF-β1/Smad)、核转录因子-κB(NF-κB)、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分泌型糖蛋白/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等多条信号通路介导了RIF的发生发展,是DKD治疗的新型靶点。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医治疗以改善代谢的基础治疗为主,疗效欠佳,难以阻止DKD的病情进展,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诸多研究证明中药可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从而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控细胞自噬等,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RIF的目的,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疗效显著的优势。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总结性记载,基于此,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上述相关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肾脏疾病RI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中药调控相关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RIF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