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黄杨碱(CVB-D)抑制肾癌细胞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人肾癌细胞系786-O,Caki-1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相关预测结果。方法 PharmMapper数据库检索CVB-D的作用靶点,DisGeNET数据库获得肾癌疾病靶点,通过venny平台整合CVB-D治疗肾癌的潜在靶点,将潜在靶点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网络(PPI),CytoScape软件可视化并修饰String数据,并用CytoHubba插件进一步分析网络中的Hub基因,得到的Hub基因用TCGA数据库作表达差异及生存分析。此外再用CVB-D与肾癌的交叉靶点数据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得到CVB-D治疗肾癌潜在靶点的分子功能及相关作用信号通路等分析结果。最后采用CCK-8、克隆形成、细胞形态实验、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实验验证CVB-D对肾癌的作用。结果 分析得到CVB-D潜在作用靶点136个,疾病作用靶点2 085个,CVB-D治疗肾癌的预测作用靶点68个,核心靶点5个。靶点共涉及生物过程238种,细胞组成30种,分子功能59种,以及参与肿瘤、PI3K-AKT、前列腺癌等细胞信号通路222条。CCK-8、克隆形成、细胞形态体外实验结果表明,CVB-D能显著抑制肾癌细胞的活力与增殖能力,呈浓度依赖性;流式细胞凋亡分析表明CVB-D能促进肾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肾癌细胞;Western blot实验表明CVB-D作用后细胞中EGFR、p-PI3K、p-AKT相对表达水平降低,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黄杨碱可能通过EGFR靶点和PI3K-AKT信号通路诱导人肾癌细胞凋亡,从而在肾细胞癌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单位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遵义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