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刘俊峰; 李漪濛; 梁超; 周婵婵*; 王术; 贾宝艳; 黄元财; 王岩; 王韵
来源:华北农学报, 2022, 37(01): 77-85.

摘要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0)、农户方式(A1)、底氮减施(A2)、底氮后移(A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 B1)、缩行增密(行距25 cm, B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 B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3B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1、A2相比,A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1、B3相比,B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