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0年6月,在山东省临沂城区开展臭氧(O3)及其前体物观测实验,基于观测数据结合MCM光化学模式模拟,对6月中旬O3污染特例生成机理及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尽管观测期间降水较多,一旦天气转晴,O3迅速积累并超标,1-h和8-h φ(O3)超标天数分别为10 d(频率32%)和14 d(45%). O3日变化呈单峰模态,峰值出现在午后16:00. MCM模拟结果表明,光化学污染特例日O3日均净生成反应速率为20×10-9 h-1, HO2·+NO和RO2·(除CH3O2·外)+NO反应分别贡献O3生成的49.0%~51.1%和37.3%~40.2%;·OH+NO2反应对O3总消耗的贡献约为35.1%~57.4%. VOCs反应活性、增量反应活性RIR和基于EKMA曲线方法结果均表明O3的生成对烯烃(主要优势单体为反-2-戊烯和反-2-丁烯),芳香烃(主要优势单体为对/间-二甲苯和甲苯)更为敏感,而对NOx呈负敏感,即降低φ(VOCs)可使φ(O3)显著下降,而降低φ(NOx)反而会引起φ(O3)的上升.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溶剂使用挥发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对以上优势单体VOCs贡献显著.考虑机动车尾气排放NO对O3的滴定效应,控制溶剂使用挥发源可以实现O3污染精准有效控制.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