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黄斑下液(SMF)与脉络膜血流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CSC患者29例31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末次随访时SMF是否完全吸收, 将患眼分为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 分别为14、17只眼。采用图湃(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BM400K BMizar行黄斑区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扫描速率1 536 A扫描×1 280 B扫描, 扫描范围24 mm×20 mm。设备自带软件记录颞上、上方、鼻上、颞侧、中心凹区、鼻侧、颞下、下方、鼻下共9个分区的脉络膜厚度(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脉络膜中大血管层血流密度、三维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单位面积(每1 mm2)平均脉络膜血管体积(mCVV)、单位面积(每1 mm2)平均脉络膜基质体积(mCSV)。对于完全吸收组、非完全吸收组之间的比较, 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检验, 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或Fisher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基线时, 非完全吸收组患眼颞上区域CT(Z=2.859, P=0.004)、mCVV(t=2.514, P=0.018)、mCSV(Z=2.958, P=0.003)显著高于完全吸收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基线时比较, 末次随访时, 完全吸收组涡静脉不对称百分比显著下降(χ2=6.000, P=0.014), 颞上、鼻上、颞侧、中心凹、鼻侧、颞下、鼻下区域CVI(t=-4.125、t=-3.247、Z=-3.213、t=-2.994、t=-3.417、t=-3.733、t=-3.795, P=0.001、0.006、0.001、0.010、0.005、0.003、0.002)、9个分区mCVV(t=-2.959、t=-2.537、t=-2.235、t=-3.260、t=-3.022、t=-2.796、t=-2.747、Z=-2.107、t=-2.935, P=0.011、0.025、0.044、0.006、0.010、0.015、0.017、0.035、0.012)均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完全吸收组, 非完全吸收组脉络膜血流变化区域较局限, 末次随访时上方区域CT反而显著升高(t=2.272, P=0.0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基线颞上区域CT可能是影响SMF完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0.981, 95%可信区间0.965~0.997, P=0.021)。结论 SMF吸收过程中, CSC的脉络膜血流变化包括脉络膜中大血管层的血管和血流成分显著减少, 局部CT可能出现代偿性增加。基线颞上区域CT是影响SMF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