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叶片是林木获取和利用生存资源的重要器官,其形态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木的生境适应性。探究南盘江—红水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对该区域重要树种细叶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var.tenuifolia)针叶形态及显微结构的塑造作用,对理解该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及资源保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研究以分布于贵州和广西的细叶云南松9个自然种群的18个针叶形态及显微性状为研究对象,结合种群所在地7个地理和气候因子,采用巢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解析其种群差异及环境关联。结果表明,除叶截面面积与中柱截面面积之比(V1)外,其他指标在种群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表型分化系数(VST)=22.32%–51.42%),即种群间生境异质性对大部分指标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表明:针叶树脂道相关指标(树脂道数目、周长、面积等)随纬度、海拔、降水量增加而增大,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减小;气孔相关指标(气孔密度、气孔密度与V1之比)随经纬度增加而增大,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减小;针叶横截面大小相关指标(叶宽、叶厚、叶截面面积、中柱面积等)则主要与采样地至南盘江—红水河谷的距离显著相关,距离越近,指标值越小。综上,细叶云南松在与云南松(P. yunnanensis)截然不同的干热生境驱动下,表现出所有树脂道性状小型化趋势,细叶云南松较高的气孔密度(以及下陷的气孔)有利于其在干旱环境下平衡呼吸和蒸腾失水作用,而其相对细柔的针叶则可能主要由该区域特殊的河谷地形造成的焚风及峡谷强风的胁迫作用以及季节性暖干气候对针叶的生长限制作用所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