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痹康颗粒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PI3K通路的影响

作者:张亚奇; 秦灵灵*; 张程斐; 张秋娥; 白惠中; 刘港; 左心玮; 赵毅; 刘铜华; 穆晓红*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3, 29(09): 71-80.
DOI:10.13422/j.cnki.syfjx.20230628

摘要

目的:探讨糖痹康颗粒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及阐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发性的雄性Zucker糖尿病脂肪(ZDF)大鼠,建立T2DM合并NAFLD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进行糖痹康颗粒高、中、低剂量组(2.5、1.25、0.625 g·kg-1)持续灌胃治疗12周。治疗期间每4周记录空腹血糖(FBG)和体质量变化。取材前1周,检测给药治疗对大鼠进食量影响;并进行夜间禁食12 h后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曲线下面积(AUC)评价糖耐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腹主动脉取血和取肝脏,测定血糖和血脂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游离脂肪酸(NEFA)。对肝脏进行称质量计算肝脏指数,并对其进行肝脏组织形态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Schiff(PAS)染色观察分析。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胰岛素受体底物(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磷酸化IRS、Akt蛋白的表达水平。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摄食量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给药组糖尿病大鼠摄食量减少(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8、12周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FBG水平,且呈浓度依赖性。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OGTT血糖值和AUC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各组和二甲双胍组OGTT血糖值整体降低,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FINS、HOMA-IR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各组大鼠血清FINS水平、HOMAIR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TC、HDL-C及NEFA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LDL-C水平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各组大鼠血清TG、TC、LDL-C及NEFA水平降低,且糖痹康颗粒各组TG、LDL-C和NEFA水平呈浓度依赖趋势,即糖痹康颗粒高剂量组最优。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高剂量组大鼠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大鼠肝脏指数呈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组织形态HE染色观察,模型组大鼠肝小叶结构不清;大部分细胞肿大且大小不一,肝细胞脂肪化明显。糖痹康颗粒各组均可不同程度地减轻肝脏损伤,但以糖痹康颗粒高剂量组最为显著。肝组织形态PAS染色观察,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脏细胞可见显著脂肪空泡,胞浆中紫红色糖原颗粒显著减少,颜色较浅。糖痹康颗粒高、中剂量组染色更接近正常组。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蛋白表达,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I3K蛋白、p-IRS1/IRS1、p-Akt/Akt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糖痹康颗粒高剂量组的PI3K蛋白、p-IRS1/IRS1、p-Akt/Akt表达显著提高(P<0.01)。结论:糖痹康颗粒治疗ZDF大鼠T2DM合并NAFLD,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典型的PI3K信号通路相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