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氟酸酸蚀形成的两种不同微/纳米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

作者:申明明; 李艳荣; 齐亚平; 付亁; 秦东泽; 梁建飞; 赵云转
来源: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5, 25(08): 472-500.
DOI:10.15956/j.cnki.chin.j.conserv.dent.2015.08.004

摘要

目的:评价纯钛样品经12.5 g/L氢氟酸(HF)酸蚀处理不同时间后形成的两种不同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将纯钛钛片平均分为3组:A组抛光处理;B组12.5 g/L HF酸蚀1 min;C组12.5 g/L HF酸蚀15 min。X射线能谱仪分析(EDS)其表面化学成分;亲水性试验测量样品表面的接触角;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计数评价BMMSCs在样品表面的早期黏附;SEM观察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及黏附的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活性;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测定ALP活性。结果:酸蚀后的两组样品都可形成微/纳米级表面形貌且载入氟元素;酸蚀后的表面接触角明显小于抛光组,且C组小于B组;酸蚀后的纯钛样品表面能够促进BMMSCs的黏附、增殖和ALP活性,且C组优于B组。结论:HF酸蚀使纯钛表面构建了不同结构的微/纳米形貌,载入了氟元素,可促进BMMSCs在纯钛表面的生物活性。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第四军医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