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运用大陆动力学观点结合旋涡构造学说,分析了贵州构造发展和成矿动力学背景得出:受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覆盖、印支—燕山运动及"东亚旋涡"的影响,掩盖了前期构造形迹,形成了以垭都—紫云断裂划分的黔北—黔东—黔南地区和黔西南—黔西地区构造体系与成矿背景。其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洋陆转换沉积了厚约35km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相关沉积矿产;南华系—早古生代多期次拉张裂陷和强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内生外成"的成矿系统—壳幔成矿物源在外生环境中的成矿系统,造就了黔北—黔东—黔南地区以锰、磷、铅锌、重晶石、汞等为主的喷流沉积型大型—超大型矿集区。晚古生代—中新生代造山背景,造就了下石炭—中二叠统裂谷盆地中铝土矿矿集区;中新生代的燕山—喜山运动和西部地区下地壳加厚诱发的"加厚旋涌"效应,即西部地区下地壳加厚深切软流圈,引起的岩浆活动、成矿物质上涌与成矿温度的逐步下降,在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中完成成矿作用,造就了黔西南—黔西地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等沉积—改造型矿集中区和中低温成矿域。本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贵州成矿构造背景,以期对主要矿产实现找矿突破和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提供线索。

  • 单位
    贵州理工学院;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