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区域大气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路径

作者:戴海夏; 安静宇; 黄成*; 王红丽; 周敏; 乔利平; 胡磬遥; 楼晟荣; 杨超; 严茹莎; 姜克隽; 朱松丽
来源:科学通报, 2022, 67(18): 2100-2112.

摘要

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对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赋予了新的要求.本文基于长三角区域精细化排放清单和WRF-CMAQ模型,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下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显示,绿色低碳情景(CP)较趋势照常情景(BAU)和末端强化情景(EP)具有更大的减排潜力,是实现绿色美丽长三角目标的重要路径.CP情景下,与2017年相比,预计2025年SO2、NOx、NMVOCs(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一次PM2.5排放将分别下降55.1%、26.5%、25.2%、27%;2035年,则将分别下降66%、56.4%、36.1%、39.4%.截至2035年,区域PM2.5年均值和臭氧日8 h最大值第90百分位数(O3-8 h 90th)将分别达到26和129μg m-3,50%地级市PM2.5年均浓度将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指导值.综合模拟结果,中长期全国和区域持续同步推动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将有望实现PM2.5浓度持续改善和臭氧浓度的同步改善,实现协同减排的目标.近中期,绿色美丽长三角政策驱动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仍将继续对污染减排具有重要贡献,而中长期,由“双碳”目标驱动的能源、产业、交通结构调整措施对污染减排具有关键作用.持续大力推动NOx和NMVOCs全面减排是实现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的关键.在延续现有严格的末端控制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业涂装、石化化工、橡塑、医药等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与加强新能源车船推广是中长期区域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