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8世纪中叶,入关百年的清朝不但没有衰亡,反而愈发强盛,"胡无百年之运"逐渐丧失解释效力。对此,"文质论"为朝鲜士人思考此一问题提供了基本框架。朝鲜前期,"文化""文雅"是朝鲜士人引以为傲的特质,文的价值远远高于质。17世纪,以军事对抗为直接契机,质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文胜之弊"成为朝鲜君臣反省自身的基本方式。英祖朝(1724-1776)更将"祛文务质"上升为国策。与此同时,朝鲜士人对高丽、清朝的看法也随之改变,二者因以"简朴之制"立国而受到肯定。在此背景下,北学派士人洪大容构筑起文治日盛、难返于质的历史叙述,以此解释何以三代以降中国逐渐衰弱、夷狄占据中原的时间不断拉长,为理解清朝长期维持统治这一历史现象提供新的历史观。

  • 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