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剧变期,也是作为学科基础的“电影”概念的形成期。作为姊妹学科文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文学性”跨越学科、媒介疆界,参与到早期中国“电影”概念及相关理论建构中。电影与文学的百年互动,学界通常简化为线性时序下事件性的集合,注重作为新兴艺术的电影与文学的代际式差异,强调电影为寻求自身的独立性而与文学进行的渐进式的关系切割。简单将文学嵌入电影论题并不足以把握关键概念,借助跨媒介的“居间”视角、深入历史裂隙观照二者的互动十分必要。事实上,在文学试图统摄电影而电影又力图与文学剥离的相互角力过程中,以“电影的文学性”一语为焦点,“文学”“影戏”“文学性”“电影性”等新旧语义交叉、重叠于“电影”概念一身,并且潜隐着保守抑或进步等丰富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信息,体现出一种“不同时的同时性”。梳理与重审这一历史复杂性状况,有利于敞现一段动态、开放的“电影”概念史,或可为电影理论与历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进路。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