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秋水仙碱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和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95例,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所有患者于确诊后均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给予秋水仙碱0.5 mg, 3次/d,直至痛风疼痛缓解后,改为0.5 mg, 2次/d服用;对照组痛风急性发作期第1天,每次0.5 mg, q2h, 24 h不超过6 mg,直至疼痛缓解为止,疼痛缓解48 h后,按照0.5 mg, 3次/d服用。两组均连用7 d后停药。检测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采用0~10数字评估量表NRS(Number rating scale, NRS)评估急性痛风疼痛改善程度,记录两组患者14 d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痛风疼痛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指标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痛风疼痛程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改善程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6.25%)显著低于对照组(2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剂量秋水仙碱均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急性痛风患者hsCRP、IL-6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改善痛风、心绞痛发作及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好。小剂量组与大剂量组在改善血清学指标、疼痛评分上效果相当,但小剂量应用的不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
-
单位郑州大学; 郑州人民医院; 河南省胸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