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着眼于屋顶构架与桥梁,对比中国与欧洲木构建筑传统解决跨度挑战的技术思维。通过结构逻辑与细部构造,探讨匠人在设计和建造木构架时的结构认识、应对手段及背后的思维差异。主要结论为欧洲木构传统对构架有相对明确的受力意识,基于受力针对结构形式设计与优化,并明确区分“构件”与“节点”;中国建筑传统限于意识形态与制度,在有限结构形式中,着眼榫卯节点构造的推敲,以应对结构安全与施工建造的种种挑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