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下腔静脉(IVC)预测容量反应性和容量状态的能力。方法 选取2017年2~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行择期手术的全麻患者140例。麻醉诱导前超声测量IVC呼吸周期的最大直径(dIVCmax)和塌陷指数(cIVC),观察麻醉诱导后补液前后每搏输出量(SV)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容量反应性。根据机械通气下补液前超声测量IVC呼吸周期的最大直径(dIVCmax)和扩张指数(dIVC),以及同一时间的每搏变异度(SVV)值判定患者的容量状态。若SVV>12%,250 mL胶体液在15 min内输注完毕,SV增加≥10%,则归为容量反应性阳性组,反之为阴性组。机械通气下补液前若SVV≤12%,归为容量状态充足组,反之为容量不足组。记录患者于入手术室时(T1)、插管前即刻(T2)、插管成功即刻(T3)、插管后1 min(T4)、补液前(T5)、补液后(T6)的SBP、DBP、HR;记录T2~T6的SV、SVV。采用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IVC预测容量状态和容量反应性的能力,以及运用灰色区域法来确定超声IVC的可疑范围。结果 容量反应性:容量反应性阳性组插管后1 min(T4)、补液前(T5)的SV明显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容量反应阳性组和阴性组不同时间的SBP、DBP、HR、SV、SVV存在时间效应(P<0.05);且两组不同时间点的SV存在交互效应(P<0.05);cIVC和dIVCmax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和0.71,最佳截止点分别为41%和1.8 cm;灰色区域范围分别为38%~43%和1.7~1.9 cm。容量状态:麻醉诱导后,容量充足组患者的SBP、SV均明显高于容量不足组,SVV明显低于容量不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的SBP、DBP、HR、SV存在时间效应(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SVV存在组间、时间及交互效应(P<0.05);dIVC的AUC为0.85,dIVCmax的AUC为0.75,最佳截止点分别是12%和1.9 cm;灰色区域范围分别是12%~16%和1.7~2.0 cm。结论 麻醉诱导前超声测量下腔静脉有助于预测机体的容量反应性和容量状态,而且cIVC预测容量反应性的能力胜于dIVCmax,dIVC预测容量状态的能力胜于dIVCmax。
-
单位泉州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