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体外受精后未见原核胚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赵双丹; 赵志明*; 赵兵依; 周亮; 郝桂敏; 崔娜; 杜元杰; 徐素欣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21, 37(02): 223-227.
DOI:10.19538/j.fk2021020123

摘要

目的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后的未见原核(0PN)合子发生的相关因素及0PN来源胚胎的利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常规IVF 10 834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1)将周期分为两组,A1组:存在1个或以上0PN;A2组:无0PN。比较A1、A2两组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及新鲜移植周期的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胎儿畸形率。(2)以每周期0PN的发生率为应变量,回归分析0PN周期产生的相关因素。(3)将新鲜移植周期按移植胚胎来源分为3组,B1组:均为0PN胚胎,B2组:0PN+双原核(2PN)胚胎,B3组:均为2PN胚胎。比较B1、B2、B3 3组的临床、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结果 (1)A1组与A2组比较,年龄低[(30.3±4.5)岁vs.(30.6±4.7)岁]、刺激周期数少[(1.1±0.6)个vs.(1.2±0.6)个]、基础卵泡刺激素(FSH)低[(8.4±2.2)U/L vs.(8.8±1.6)U/L]、周期获卵数多[(11.2±5.7)枚vs.(10.1±5.7)枚],hCG注射日血清雌二醇(E2)高[(11 482.0±1219.5)pmol/L vs.(10 556.4±1330.4)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年龄(r=0.858,P<0.001)、刺激周期数(r=0.892,P<0.05)、基础FSH(r=0.768,P<0.001)、获卵数(r=2.602,P<0.001)及hCG注射日血清E2(r=2.714,P<0.001)与0PN的发生率显著相关。(3)B1组、B2组、B3组种植率分别为16.0%、27.5%、32.0%,妊娠率分别为19.8%、41.6%、47.4%,流产率分别为23.5%、23.5%、15.4%,活产率分别为14.0%、31.8%、39.8%,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B3组种植率、妊娠率和活产率明显高于B1、B2组,流产率明显低于B1、B2组(P<0.05)。结论常规IVF后0PN合子形成可能与卵巢储备功能较好有关,而0PN来源卵裂期胚胎在无2PN可利用胚胎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移植价值,但是应该充分告知并知情同意。

  • 单位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