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孕妇驱梅治疗对新生儿血清RPR结果的影响

作者:叶兴东; 戴向农; 伍军平; 张金陶
来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9, 33(03): 301-305.
DOI:10.13735/j.cjdv.1001-7089.201709134

摘要

目的探讨梅毒孕妇不同孕期开始驱梅治疗对新生儿血清RPR结果的影响。方法结构式问卷收集孕妇人口学资料,妊娠早、中、晚期首诊者检测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双阳性者,以RPR 1∶4为界,将孕妇分为A(孕妇RPR≤1∶4)、B(RPR≥1∶8)两组,按方案统一给予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血清RPR检测。结果共有梅毒孕产妇201例及其新生儿202例,其中A组180例,B组21例。治疗结果显示:同样孕早期起始治疗者,A组新生儿RPR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中期、孕晚期开始治疗者,A、B两组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R≤1∶4的孕产妇,孕早期、孕中期起始治疗,其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晚期起始治疗者(P<0.05)。而RPR≥1∶8的孕产妇,不同孕期起始治疗,其新生儿RPR阳性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RPR≤1∶4的梅毒孕妇,影响新生儿RPR阳性率的是起始治疗时间,而不是孕妇RPR滴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