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明清以来,湘西地区治理成为中国西南区域治理的重要内容。康熙时期,清王朝开始全面打破明代所形成的"防线"与"界限",进入湘西腹地,通过设置营、汛等方式对归服的村寨进行直接管理;乾隆时期又进一步加强了营汛体系的建设,在该地区形成"一村一寨一汛塘"的局面,成效十分显著。在"改土归流"以及"苗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中,"军管苗寨"制度应运而生,并在当地基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大量客民的进入使湘西基层社会矛盾有所加剧,爆发了"乾嘉之乱"。至此,康乾时期所形成的营汛—村寨体系已不能适应地方治理的需要,清王朝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对已形成的营、汛、塘治理格局进行反复调适。从管控体系的初步形成到普遍适用及适时调整,这一变化过程深刻地反映出湘西地区基层治理、民族融合的艰辛以及区域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