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医对"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理解经历了由药食气味之厚薄,到生理之火之多少,再到"壮火"为病理之火、"少火"为生理之火的过程。"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临床中"火"病和"气"病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壮火"盛时,若兼有正气不足的表现,应及时补正气,在治疗"壮火"时,用"苦寒"之品或可散"壮火",但有伤脾耗气之弊,可用"升散"药散其郁火;"少火"虚时,既要注意气虚证的存在,及时补气,还要兼顾有无"少火"虚的存在。益"少火"的方法应重视温肾阳,根据人的体质、结合气与火二者病势的轻重来选择药味和药量以及适量运动三个方面。
-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