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颗粒污泥的培养基质、粒径影响着颗粒的生物活性、传质效应及菌群的结构分布和协同竞争关系,进而影响出水效果。用番茄酱废水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反应器中成功培养颗粒污泥并稳定维持185 d,筛分出4种粒径范围的颗粒进行同步序批式实验,考察污泥特性及其对番茄酱生产废水的除污效能。结果表明,0.45~1.00mm的颗粒形状不规则,表面孔隙率较小;1.0~1.6和1.6~2.0mm的颗粒污泥趋于球状和椭球状,表面光滑,结构较密实;2~8 mm的大颗粒污泥虽然表面沟壑较多,出现孔隙,但系统稳定性能维持较好,孔隙的存在可能为内部物质的运输以及颗粒内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排出提供条件。颗粒污泥的平均沉降速度和湿密度与粒径大小呈正相关,含水率与粒径大小呈负相关,颗粒粒径较大的颗粒污泥大大减少了剩余污泥的产量。1.0~1.6和1.6~2.0 mm的颗粒污泥相比0.45~1.00和2~8 mm的颗粒污泥对有机物具有更好的降解能力,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达97.8%和94.2%;1.6~2.0 mm的颗粒污泥对NH4+-N、PO43–-P的降解效果最佳,去除率分别达92.7%和99.2%;0.45~1.00 mm颗粒污泥对PO43–-P的去除率最低,为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