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脉络舒通丸治疗痔疮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翟弋焱; 陈美琳; 黄佳奇; 时锐; 伍超; 张景媛; 张繁芹; 王伟; 程国良; 李冰; 谭影影; 黄志鸿; 巫志姗; 吴嘉瑞*
来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2, 22(12): 1439-1450.
DOI:10.14009/j.issn.1672-2124.2022.12.003

摘要

目的:探讨脉络舒通丸治疗痔疮的潜在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DisGeNET和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脉络舒通丸中的化学成分和痔疮的相关靶点。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脉络舒通丸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图、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通过R语言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脉络舒通丸中的活性成分与其对应的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得到脉络舒通丸中的215个化合物、310个相关靶点、148个化合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得到关键靶点蛋白激酶B(Akt)1、肿瘤蛋白p53(TP53)、白细胞介素6(IL-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雌激素受体1(ESR1)、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对PPI网络的分析共得到161条KEGG通路,3 041条GO功能条目。在GO功能条目中,包括2 706条生物过程、140条细胞成分和195条分子功能的相关条目。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槲皮素、芒柄花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等化合物与Akt1、TNF、TP53、IL-6、EGFR、VEGFA、ESR1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脉络舒通丸治疗痔疮是基于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为下一步的相关机制验证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