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两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方法] 12具猪膝关节新鲜标本,制备ACL胫骨撕脱骨折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2组,每组各6具膝关节。缝线组采用缝线结合外排锚钉固定,双排组采用锚钉双排桥式固定。生物力学测试机上进行测试,记录最终失效荷载、屈服载荷、位移、刚度。[结果]除缝线组1例失效,其余对象都通过了50~250 N载荷,1 000周期循环测试,位移缝线组为(4.19±1.31) mm,双排组为(1.94±0.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轴向加载损毁试验,最终失效荷载缝线组为(612.60±121.59) N,双排组为(580.19±119.79)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载荷缝线组为(343.09±208.07) N,双排组为(278.01±196.39) 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刚度:缝线组(17.93±7.72) N/mm,双排组(48.34±9.57) 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式都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均提供可靠内固定,在生物力学上无明显差异。在循环加载环境下,双排固定提供了更少的位移。相比抗拔能力,双排固定更强。

  • 单位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