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构建身体活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效果的范畴及研究架构,系统分析残疾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残疾类型、身体活动处方及其健康效果。方法 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收集2015年至2022年10月发表的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结局相关的系统综述,进行系统综述。结果 纳入9篇系统综述,来自6个国家,涉及138项随机对照试验和4 878例参与者(3~18岁)。主要来源于康复心理学、医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期刊,发表日期集中在2015年至2022年。涉及的疾病主要有唐氏综合征、脑瘫、运动协调障碍、四肢瘫痪、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和抑郁症、情绪障碍、前庭受损、感音神经性听力受损等。有益的身体活动方式包括有氧运动、核心训练、渐进式抗阻运动、高强度间歇训练、注意运动训练、步态训练平衡训练、前庭特异性神经肌肉训练、知觉运动训练、游泳、足球、网球、体操、舞蹈等。推荐活动方案每次5~120 min,活动频率每周1~80次,活动强度为中高强度,持续1~139周。活动情境主要为运动训练,活动场所集中于特殊教育学校和社区。健康结局体现在改善健康状况,如降低功能障碍(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和精神残疾等);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如改善步行、移动、平衡、灵活性、姿势控制等;促进心理健康,如改善抑郁、焦虑,减少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和福祉,如增加社交,提高自我价值,提升自我效能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升幸福感。结论 基于ICF构建了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身体活动的理论架构。残疾儿童青少年健康相关的疾病主要分为4类:智力与发展性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听力残疾。残疾儿童青少年参与的身体活动类型包括体适能类、运动技能类、运动项目类。参与身体活动的健康和功能结局主要体现在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提高活动和参与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与福祉3个方面。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