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探究硬地面与非硬地(水中、沙地)界面上进行"plyometric"训练对运动表现与肌肉损伤的影响,并提出运动训练实践建议。研究发现:硬地与水中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且干预效果相似;硬地与沙地进行plyometric训练,均可以提高运动表现,不同的测试指标反向纵跳、蹲跳、垂直跳的干预效果存在异同。水中和沙地相对于硬地面进行plyometric训练可以明显较少训练后肌肉酸痛程度,降低运动损伤风险。硬地面适应机制:肌腱复合体和关节的训练适应机制;神经-肌肉对训练的适用机制等。水中和沙地的适应机制:"离心-向心"转化速度;神经冲动与适应机制等。对运动训练的建议:在水中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水面一般在身体的腰部-胸部位置,水温的选择一般在27°C左右;水中、硬地plyometric训练的干预周期介于6-10周之间,每周干预频率介于2-3次之间;组合界面plyometric训练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当在硬界面时,中等负荷量可诱导出最佳的效果;在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强度比量更重要,且小强度优于大强度;不同年龄、性别进行Plyometric训练时,要选择适应的训练手段,水中和沙地面可以作为传统训练的替换手段。
-
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太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