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上颌骨额突区骨折继发鼻面部畸形的手术整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处理的上颌骨额突区骨折继发鼻面部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鼻中隔矫正术、眼眶壁骨折整复术等对鼻面部畸形进行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 从以下3个方面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1)鼻面部形态, 由2位医生和患者进行评估,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级别。(2)鼻腔通气功能客观评估, 采用鼻声反射仪和鼻阻力仪进行检测, 包括鼻腔最小截面积(MCA)、距前鼻孔7 cm的鼻腔容积(NV)、鼻腔吸气总阻力(TRi)和鼻腔呼气总阻力(TRe)。为了消除鼻黏膜肿胀带来的差异, 按照外伤后至术前检查的时间将患者分为<7 d、7~14 d、>14 d 3组分别进行术前后比较。(3)鼻腔通气功能主观评估, 采用鼻腔阻塞症状评估(NOSE)量表进行评分, 总分为0~20分, 分数越高鼻阻塞症状越重。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术前和术后3个月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 男53例, 女30例;年龄7~78岁, 中位数为35岁。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术后软组织切口均愈合良好, 鼻面部形态得到改善。术后3个月, 医生对鼻面部形态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患者分别为49例(59%)和34例(41%), 自评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患者分别有51例(61%)、29例(35%)、3例(4%)。术前<7 d(14例)、7~14 d(28例)、>14 d(41例)组MCA分别为(0.43±0.10) cm2、(0.51±0.15) cm2、(0.50±0.14) cm2, NV分别为(9.76±2.20) cm3、(12.40±4.15) cm3、(12.40±3.87) cm3, TRi分别为(1.93±0.28) kPa·L-1·s-1、(1.96±0.24) kPa·L-1·s-1、(1.96±0.23) kPa·L-1·s-1, TRe分别为(2.02±0.35) kPa·L-1·s-1、(2.08±0.38) kPa·L-1·s-1、(2.08±0.34) kPa·L-1·s-1;术后3个月, 3组MCA分别为(0.48±0.08) cm2、(0.56±0.15) cm2、(0.56±0.14) cm2, NV分别为(11.56±2.49) cm3、(14.40±4.50) cm3、(14.41±4.24) cm3, TRi分别为(1.74±0.19) kPa·L-1·s-1、(1.78±0.15) kPa·L-1·s-1、(1.78±0.14) kPa·L-1·s-1, TRe分别为(1.73±0.24) kPa·L-1·s-1、(1.79±0.24) kPa·L-1·s-1、(1.79±0.22) kPa·L-1·s-1。3组术后3个月MCA、NV均大于术前(P均<0.01), TRe、TRi均小于术前(P均<0.01)。术后3个月, NOSE量表评分为(4.1±1.2)分, 显著低于术前的(10.5±1.8)分(P<0.01)。结论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评估方法有助于医生术前准确判断上颌骨额突区骨折所造成的鼻面部形态和功能上的缺陷, 制定完善的手术计划, 患者在行骨折整复术后鼻面部外观和鼻腔通气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