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掌握贵州省铜仁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按蚊种类、种群密度、生境和季节分布、活动节律,分析生态环境变化对传疟媒介分布的影响,为应对输入性疟疾继发传播提供参考。方法 2017-2020年在铜仁市采用诱蚊灯通宵捕蚊法和室外通宵双帐人饵诱捕法进行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并计数,分析传疟媒介种类组成、室内外及其不同生境按蚊种群密度差异以及季节消长趋势。结果 2017-2020年铜仁市各监测点采用诱蚊灯法监测捕获传疟按蚊4 611只,均为中华按蚊,灯诱密度平均为19.05只/(灯·夜),调查场所捕获按蚊数以牲畜棚最多,为3 322只(占72.05%),其次为室外为978只(占21.21%),人房最少为311只(占6.74%);全市按蚊活动季节以7-8月为高峰期,活动规律呈单峰分布,平均密度高峰为7月下旬[38.84只/(人·夜)],按蚊夜间总体密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0:00-21:00为全市传疟按蚊活动高峰时段,02:00-03:00进入活动低频期。结论 中华按蚊为铜仁市人居环境及周边监测到的唯一传疟媒介,牲畜棚内按蚊密度较高,室外按蚊密度与居民夜间户外活动规律保持一致,有潜在的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继发传播风险,应继续长期、持续、规范地开展传疟媒介监测。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