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患者选择白内障手术时机变化趋势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黎明; **宇; 万雨; 王银浩; 敖明昕; 李学民*
来源: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 9(03): 146-152.
DOI:10.3877/cma.j.issn.2095-2007.2019.03.004

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患者白内障手术时机的选择及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900例(900只眼)进行研究。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年龄划分标准,分为45~59岁组、60~74岁组及75~89岁组三组。应用分层抽样法,在每组中各随机抽取50例(50只眼)。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术眼裸眼视力,根据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Ⅲ(LOCSⅢ)对术眼晶状体混浊程度进行分级,并采用视功能相关生命质量量表(NEI-VFQ-25)中文版评价术眼主观视功能。通过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05年以来不同年龄白内障患者选择手术时机的相关文献。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 45~59岁组患者术眼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为0.6±0.3,60~74岁组患者术眼的LogMAR视力为0.8±0.3,75~89岁组患者术眼的LogMAR视力为0.8±0.4,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73,P<0.05);其中,45~59岁组患者术眼的LogMAR视力低于60~74岁组和75~89岁组患者(DF=0.202,0.260;P<0.05)。根据LOCSⅢ,45~59岁组术眼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为(2.4±0.5)级,60~74岁组术眼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为(2.7±1.0)级,75~89岁组术眼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为(3.4±0.9)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870,P<0.05);45~59岁组、60~74岁术眼组晶状体混浊程度分级低于75~89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0.920,0.640;P<0.05)。根据NEI-VFQ-25量表,三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近距离活动评分、远距离活动评分、精神健康评分、社会角色限制评分、依赖程度评分、驾车评分、色觉评分及周边视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580, 9.912, 5.069, 17.570, 10.440, 20.800, 3.749, 3.145, 9.292;P<0.05)。45~59岁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评分、近距离活动评分及周边视力评分高于60~74岁组、75~89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19.500,-22.000,-11.000,-14.916,-9.500,-14.500;P<0.05)。45~59岁组患者的远距离活动评分、驾车评分及色觉评分高于75~89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11.750,1.320,-6.500;P<0.05)。45~59岁组和60~74岁组患者的精神健康评分、社会角色限制评分高于75~89岁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16.750,-11.000,-19.250,-19.000;P<0.05)。三组患者依赖程度评分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800,P<0.05),年龄越大,依赖程度越重。本研究中选择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平均年龄为(70.3±9.8)岁,60~69岁的患者占比为29.78%。与2005—2015年各研究数据相比,本研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小,60~69岁患者占比更高。结论不同年龄患者选择白内障手术时机不同,相比高年龄患者,低年龄患者白内障严重程度更轻,但手术时机较早,与既往调查相比手术年龄有前移的趋势。这可能与低年龄患者对视力要求高、高年龄患者受限于身体条件有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