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能源汽车电池壳用无间隙原子(IF)钢不仅要求有一定的强度,而且需要优异的深冲性能,因此需要优化退火工艺参数,控制组织织构演变以获得对深冲性能有利的{111}面织构与高强度。对厚度为0.30 mm的电池壳用IF钢冷轧板在720~810℃进行再结晶退火3 min,借助光学显微镜、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和万能拉伸试验机等分析了退火IF钢的组织、织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塑性应变比r值与应变硬化指数n值,研究不同温度退火对IF钢组织、织构及力学性能等的影响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冷轧板晶粒沿轧制方向拉长,冷轧板在720~810℃退火3 min后,均得到等轴状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由8.43μm增大至11.64μm。冷轧IF钢退火后得到强的{111}面织构,主要由{111}和{111}两类取向晶粒组成,其含量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780℃退火时由于部分{110}织构吞噬{111}、{111}织构,导致{111}织构发生突降。随退火温度的升高,IF钢的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下降;0°、45°与90°方向的塑性应变比r值增大,各向异性Δr值增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