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14年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熊进峰; 田俊华; 姚璇; 谭梁飞; 杨瑞; 彭清华
来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6, 27(01): 32-34.

摘要

目的调查武汉市致倦库蚊种群密度变化和对几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蚊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致倦库蚊密度监测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法,监测时间为2014年3-11月;抗药性监测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溴氰菊酯、敌敌畏、滴滴涕(DDT)、残杀威和双硫磷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致倦库蚊全年密度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在5-6月,平均密度分别为3.60和3.69只/(灯·h),其中牲畜棚蚊密度显著高于居民区、医院、公园等其他环境。抗药性监测数据显示,武汉市致倦库蚊对溴氰菊酯、敌敌畏、DDT、残杀威和双硫磷的LC50分别为0.071 7、0.469 9、0.766 0、0.941 0和0.000 78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358.50、151.14、42.56、9.72和1.30倍。结论 5-6月是武汉市致倦库蚊成蚊密度高峰期,也是防制的关键时期;针对致倦库蚊对化学杀虫剂普遍产生的抗药性问题,应提倡蚊虫的综合防制,以延缓蚊虫的抗药性发展。

  • 单位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