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学经典西传过程中,不仅义理层面的阐发、大量名物制度的诠释需要下考据功夫,而且要回到经学注疏语境,将训诂与翻译相辅相成,才能等值和真值地阐释其中精髓。理雅各英译本和顾赛芬法译本具有较高的训诂学意识,其注释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注疏的接受基础上,可视为西儒译经的范本。通过以《礼记·檀弓》译文为个案,结合经学研究和话语研究方法,考察两译本对古代丧服制度的跨文化经义重构与诠释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