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蒙山区小菇属萌发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菌种生产优化

作者:王绘; 袁青松; 周涛*; 袁媛; 徐娇; 江维克; 张进强; 王晓; 刘大会; 张光文; 潘成
来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6(19): 43-52.
DOI:10.13422/j.cnki.syfjx.20202068

摘要

目的:分离鉴定小菇属菌,扩展萌发菌种质资源和优化萌发菌培养条件,为天麻萌发菌菌种的生产提供资料和指导。方法:采用米麻组织块分离法和转接纯化培养技术进行菌株的分离纯化,运用传统形态学、显微技术对分离菌株的菌落、菌丝、孢子等形态特征进行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rDNA(Ribosomal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测序分析,进一步与美国国家生物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利用MEGA6软件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进化树,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萌发菌生长条件。结果:分离获得86株菌株,分别属于12个属的21个物种,其中WMMFJ,SHXG,WMM-21和MFJ8103菌株鉴定为Mycena purpureofusca,ZT01-6和ZT01-8菌株鉴定为M. cf. purpureofusca。萌发菌在麦麸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PDA培养基,且萌发菌生长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土豆100 g,麦麸150 g,玉米粉100 g,葡萄糖20 g;间苯三酚的2种浓度对WMMFJ菌株有显著促进生长作用,对WMM-21和ZT01-6菌株有促进作用;2-甲氧基酚的2种浓度对WMMFJ菌株也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新分离鉴定6株萌发菌菌种,其中4株为M. purpureofusca,2株为M. cf. Purpureofusca,采用的分离方法提高了萌发菌菌株的分离效果。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