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农业生产率是经济史等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有研究虽然从生产要素、经营方式和种植作物选择等方面对生产率进行了探讨,但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进行的考察则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的农户级微观农业调查数据,结合经济学理论,对生产组织形式如何影响生产率以及决定农户生产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在生产率方面,对于大豆、高粱、玉米、小米、小麦这5种当时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以及农户所有农作物的总产值,定额合约佃农的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均与自耕农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分成合约佃农,说明存在由于分成合约的激励不足问题导致的"马歇尔无效率"现象。此外,在租佃合约选择方面,无论是风险分担还是交易费用理论,都可以较好地解释东北地区租佃合约类型的选择问题,即当地自然灾害风险越大、地主在村时,分成合约被使用的概率就越大。本文的发现补充了现有研究中关于生产组织形式与生产率之间关系讨论的不足,也丰富了东北区域农业经济史的研究,为更好地理解近代东北地区农业的生产组织状况提供了经济学的视角。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