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实验以穴位联合外敷凝胶贴膏的给药形式,建立川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PK/PD拟合模型。首先利用卵蛋白诱导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并采用微透析技术提取家兔的关节腔液,经UPLC-MS/MS分析川芎在家兔关节液中的药动学过程,建立药动学模型;经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分析川芎对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所产生的药效作用,建立药效学模型,拟合药动学与药效学数据得到了PK/PD模型。药动学结果说明洋川芎内酯A经典型穴位足三里给药后在关节腔中的药物质量浓度较阳陵泉高,体现典型穴位优势,而川芎嗪则是经阳陵泉给药后在关节腔中的药物质量浓度较足三里给药高,与传统穴位理论有出入。药效学结果说明药物存在滞后效应。拟合数据构建PK/PD模型,当IL-1β为药效指标时,川芎在典型穴位足三里组、非典型穴位阳陵泉组、非穴位组的PK/PD模型分别为E=115.28Ce/(3 316.72+Ce),E=108.73Ce/(2 993.47+Ce),E=101.34Ce/(3 028.51+Ce)。当TNF-α为药效指标时,川芎在典型穴位足三里组、非典型穴位阳陵泉组、非穴位组的PK/PD模型分别为E=68.31Ce/(3 285.16+Ce),E=59.27Ce/(2 919.86+Ce),E=53.61Ce/(2 862.87+Ce)。当IL-6为药效指标时,川芎在典型穴位足三里组、非典型穴位阳陵泉组、非穴位组的PK/PD模型分别为E=59.92Ce/(3 461.17+Ce),E=58.34Ce/(2 723.51+Ce),E=49.17Ce/(2 862.76+Ce)。参数表明,Emax、ECe50及keo有明显差异,分析发现典型穴位足三里的PK/PD拟合效果最好,证明其仍是给药最佳部位。综上所述,说明药物与穴位间可能存在双向选择性。
-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基础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