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汕头市澄海区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了解其消长规律和孳生地类型,为当地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10—2014年登革热流行期(4~11月),选取澄海区11个镇(街)管辖的128个村居作为监测点开展监测,每月由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辖区内选取至少1个村居进行入户调查;对伊蚊布雷图指数(BI)和重点孳生地类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共监测居民点461个,期间各月BI均在20.0以下。登革热流行期内,不同年份BI高峰月份不同;除2010年外,2011—2014年各月BI变化无固定规律。伊蚊繁殖高峰期(9~10月),每年监测点中均以相对危险区域所占比例最高(55.17%~84.00%)。伊蚊幼虫阳性的各种孳生地类型中,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占39.89%,贮水池、缸和盆占24.50%,盆景和水生植物占22.94%。城区最主要的伊蚊幼虫阳性孳生地类型为盆景和水生植物,农村地区最主要的则是闲置容器(碗、瓶、缸、罐),城乡地区伊蚊幼虫阳性孳生地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6.67,P<0.001)。结论澄海区登革热蚊媒监测中,BI在全年流行月份均可能出现高峰值,每年均以相对危险区域所占比例较高。建议当地在流行期提前布置防控工作,在城区与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建立登革热风险应对体系,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的暴发与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