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采用不同灌溉方式、氮肥类型、磷肥水平等处理对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氮、磷肥力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与泡田前相比,传统灌溉水稻收获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3.73~12.27、18.58~43.34、7.36~24.15、1.22~9.67、14.03~35.92个百分点;与传统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处理收获后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分别下降12.81~20.25个百分点和2.46~14.36个百分点,全磷升高1.65~3.99个百分点;在传统灌溉、间歇灌溉中,新型缓释氮肥减氮30%处理收获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常规尿素分次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与相应对照处理相比,稻季无磷处理收获后土壤全磷升高0.38~5.62个百分点。因此,间歇灌溉、缓释氮肥减氮30%和稻季无磷处理能有效减少土壤氮素、磷素流失,从而减少农田氮、磷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