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氧化铜纳米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采用氯化铜与L-抗坏血酸反应的方法合成氧化铜纳米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和形貌, 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和纳米粒度电位仪分别分析其水合粒径和表面电位。(2)采用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超氧阴离子检测试剂盒、3, 3′, 5, 5′-四甲基联苯胺显色剂分别测定150 ng/mL氧化铜纳米酶的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能力, 计算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样本数均为3)。(3)将小鼠成纤维细胞系3T3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 每组3孔。将终质量浓度25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加入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预处理30 min。然后, 在单纯过氧化氢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中各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250 μmol/L过氧化氢, 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培养24 h后, 采用2′, 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绿色荧光强度表示), 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并计算细胞存活率。(4)取10只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性别、鼠龄下同), 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与氧化铜组, 每组5只。氧化铜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800 ng/kg, PBS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的PBS。2组小鼠均每天注射1次, 连续注射7 d。于第8天, 取每组5只小鼠, 采血行血细胞与血清生化分析, 处死后收集心、肝、脾、肺和肾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组织病理学观察。(5)取20只小鼠分为PBS组与氧化铜组, 每组10只。采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糖高脂饮食法诱导糖尿病, 并在其背部制作直径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 PBS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PBS, 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滴加20 μL 200 ng/mL的氧化铜纳米酶, 连续处理12 d。每组选定3只小鼠分别于伤后0(即刻)、3、6、9、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并计算创面未愈合面积。伤后6 d, 每组取未行创面观察的3只小鼠, 处死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含量。伤后12 d, 处死2组各剩余7只小鼠, 行HE染色并观察创面新生上皮长度, 行二氢乙锭荧光探针染色观察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检验。结果 (1)制备的氧化铜纳米酶大小均匀, 在干燥状态下平均直径为3.5~4.0 nm, 水合粒径约为4.5 nm, 表面电位为(-9.8±0.3)mV。综合判定, 成功制备了氧化铜纳米酶。(2)氧化铜纳米酶分别处理2 h、10 min、5 min后, 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清除比例分别为(77±5)%、(45±5)%、(84±4)%。(3)培养24 h后, 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急剧增高, 细胞形态异常且数量减少;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 细胞形态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过氧化氢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P<0.01), 而过氧化氢+氧化铜组细胞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4)注射7 d后, PBS组和氧化铜组小鼠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血细胞相关指标均相近;氧化铜组小鼠的心、肝、脾、肺和肾中, 均未观察到组织坏死、充血或出血, 与PBS组无明显差别。(5)氧化铜组小鼠创面相比PBS组表现出更快的愈合趋势, 创面红肿情况较轻。氧化铜组小鼠伤后6、9、12 d创面未愈合面积分别为(28.8±1.9)、(17.6±3.8)、(10.4±1.8)mm2, 明显小于PBS组的(38.0±4.3)、(30.2±3.0)、(24.2±3.0)mm2(t=3.706、5.075、5.558, P<0.01)。伤后6 d, 氧化铜组小鼠创面IL-1β、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PBS组(t=6.115、11.762、11.725, P<0.01)。伤后12 d, 氧化铜组小鼠创面新生上皮长度长于PBS组, 创面组织活性氧水平明显低于PBS组。结论氧化铜纳米酶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同时具有高效的活性氧清除活性, 能够消除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过量表达的活性氧, 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 促进创面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