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治疗深部盆腔脓肿效果分析

作者:任华建; 张锦鹏; 田芮暇; 王革非; 顾国胜; 洪之武; 吴磊; 郑涛; 张洪贞; 任建安*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 23(12): 1177-1181.
DOI:10.3760/cma.j.cn.441530-20201103-00588

摘要

目的探讨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在处理深部盆腔脓肿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深部盆腔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7例患者, 男性5例, 女性2例, 中位年龄53.0(26~74)岁, 均合并消化道瘘。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管道脱落再次穿刺置入双套管, 因此7例患者一共经历8次经臀部穿刺引流术, 均经CT引导下进行。经臀部穿刺放置双套管引流步骤如下:(1)CT下侧卧位定位穿刺点;(2)将腹腔镜手术的Trocar穿刺器置入脓腔内;(3)CT证实Trocar位于脓腔内;(4)拔出内芯, 经操作孔置入双套管;(5)CT证实双套管位于脓腔内;(6)妥善固定双套管, 防止脱落。收集所有患者穿刺前及穿刺后1、3和5 d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和白介素-6(IL-6)等感染指标, 以及穿刺液的细菌培养学结果。比较患者穿刺前后各感染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总共7例患者均获得治愈,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穿刺后大出血及严重疼痛;患者平均带管时间为60.8(18~126)d。5例患者最终因消化道瘘行消化道重建手术治疗。患者术前、术后1、3和5 d的中位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81.6(113.0, 405.4)μg/L、122.2(55.8, 226.0)μg/L、59.2(29.0, 203.5)μg/L、64.1(30.0, 88.4)μg/L, 穿刺后3 d和5 d的血清IL-6水平较穿刺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6, P=0.026);白细胞计数、CRP和降钙素原水平穿刺后虽有下降, 但是与穿刺前比较,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臀部穿刺置双套管引流操作简单, 引流效果好, 可以用于深部盆腔脓肿的治疗。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