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构建类风湿关节炎肌腱自发性断裂兔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纯种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单盲法分成3组,A组为对照组,在构建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时注射生理盐水;B组为构建动物模型组,使用抗原诱导性(AIA)方法构建动物模型;C组为肌腱炎动物模型组,通过在肌腱周围注射Ⅰ型胶原蛋白构建肌腱炎动物模型。对比A组和B组兔在致炎前后的一般情况与关节变化,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判断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是否构建成功。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仪被动活动实验兔踝关节,构建肌腱自发性断裂动物模型。结果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多,兔食欲减退、体重增长减慢、毛色稀疏发黄、活动减少;在关节腔注射鸡卵蛋白后关节严重肿胀,B组踝关节直径[(1.7±0.3)cm]、温度[(38.1±0.4)℃]与A组踝关节直径和温度明显不同(P=0.003),B组血清中IL-1含量[(168.4±21.5)ng/L]、TNF-α含量[(408.4±47.5)ng/L]明显高于A组(P=0.000)。通过解剖观察和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构建成功。进行肌肉电刺激后B组兔在517 d逐渐出现屈趾功能障碍,解剖观察屈趾肌腱证实肌腱自发性断裂动物模型构建成功。结论可通过肌肉电刺激类风湿关节炎动物的屈趾肌来构建类风湿关节炎肌腱自发性断裂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