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不同类型骨缺损行位点保存术骨量恢复的CBCT比较研究(英文)

作者:Ye Myat Thu; 李晓; 蒋延波; Aung Than Oo; 唐礼*
来源: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 37(01): 53-60.
DOI:10.16190/j.cnki.45-1211/r.2020.01.008

摘要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术在恢复骨缺损中的作用以及对不同类型骨缺损可能存在的骨增量差异。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患者8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在行拔牙术的同时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拔牙术后不填充骨替代材料;两组再根据拔牙窝牙槽骨缺损的类型分为4个亚组:拔牙窝为一壁骨缺损(A组)、二壁骨缺损(B组)、三壁骨缺损(C组)、四壁骨缺损(D组)。实验组无膜拔牙后采用脱矿的牛骨混合10%骨胶原(Bio-Oss Collagen?)保存牙槽骨,所有研究对象拔牙术前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6个月后随访。结果:实验组平均骨高度较术前增加,牙槽骨平均宽度较估计原始骨轮廓恢复72. 79%~88. 08%,对照组牙槽骨平均宽度较估计原始骨轮廓恢复57. 20%~84. 91%。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牙槽骨的恢复具有明显效果,可以有效减少拔牙后牙槽骨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