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控制水平的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状况及外周气道功能,观察哮喘患者诱导痰中的炎症指标能否反映外周气道功能的改变。方法收集在北京朝阳医院就诊的哮喘患者66例,分为控制组(21例)、部分控制组(28例)、未控制组(17例)以及健康对照组(20名)。所有受试者第1天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行脉冲振荡肺功能检测气道阻力及肺功能基础值、诱导痰细胞计数和分类以及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浓度测定;第2天测定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FE_(NO)),若所测得的FEV_1≥70%预测值则行乙酰甲胆碱激发试验,当气道阻力升高至基础阻力2倍或乙酰甲胆碱达到最大浓度时终止试验,3 min后行气道阻力及通气功能检测;然后嘱受试者行5次深吸气后再复测气道阻力及通气功能。比较4组受试者诱导痰细胞计数和分类、诱导痰中ECP浓度、FE_(NO)水平与ACT评分间的相关性;观察激发后以及深吸气后外周气道阻力的变化与ACT评分、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EOS)计数、痰ECP水平及FE间_(NO)的关系。结果 (1)哮喘患者诱导痰EOS计数、ECP浓度以及FE_(NO)随着控制水平的下降逐渐增高,且诱导痰EOS计数、ECP浓度均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和-0.56,均P<0.01)。(2)在健康对照组,乙酰甲胆碱激发后中心气道阻力(R_(20))、外周气道阻力(R_5-R_(20))增高程度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472,P>0.05),而在控制组及部分控制组激发试验后外周气道的反应强于中心气道(F值分别为18.09和14.14,均P<0.01),但激发后R_5-R_(20)的变化与ACT评分、诱导痰EOS计数、ECP、FE_(NO)水平间无相关性。(3)深吸气后,健康对照组R_5-R_(20)由(0.13±0.14)kPa·L~(-1)·s~(-1)降至(0.08±0.09)kPa·L~(-1)·s~(-1)(t=2.84,P<0.05),而控制组、部分控制组R_5-R_(20)分别由(0.24±0.15)、(0.31±0.18)kPa·L~(-1)·s~(-1)增至(0.30±0.16)、(0.39±0.17)kPa·L~(-1)·s~(-1)(t值分别为3.90、4.68,均P<0.01),但相关分析显示,深吸气后R_5-R_(20)的变化与ACT评分、诱导痰EOS计数、ECP、FE_(NO)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即使在控制水平的哮喘患者,仍存在气道嗜酸粒细胞炎症,且该炎症状态随着疾病控制水平的降低而逐渐加重;哮喘患者深吸气所致的外周气道舒张作用消失;检测诱导痰中的炎症指标并不能反映外周气道功能的改变。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