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光皮肤镜下玫瑰花瓣征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薇薇; 吴雯婷; 张华; 金秋子; 张倩; 张春雷*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 51(03): 220-223.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8.03.015

摘要

目的探讨偏振光皮肤镜下玫瑰花瓣征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2014年9月至2017年3月偏振光皮肤镜资料库中图片, 选出出现玫瑰花瓣征的皮损, 进一步选出有组织病理支持的皮损, 分析玫瑰花瓣征与疾病的相关性。将上述有组织病理诊断的皮损分为光线性角化病(AK)组及非AK组, 比较两组间临床和皮肤镜特征的差异, 并用非参数检验比较AK与非AK组间、不同部位间玫瑰花瓣征数量的差异。结果回顾性分析4 956例皮损的皮肤镜图像, 144例(2.91%)出现玫瑰花瓣征, 其中74例经组织病理确诊, 37例为AK(50.00%);AK组与非AK组间在皮损部位(是否位于面部, χ2 = 23.786, P < 0.001;是否位于曝光部位, χ2 = 12.921, P < 0.001)以及皮肤镜下表面鳞屑(χ2 = 7.056, P = 0.008)、角栓(χ2 = 6.167, P = 0.013)、毛囊口周围白晕(χ2 = 4.893, P = 0.027)出现频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玫瑰花瓣征的数量在面部与非面部皮损间(Z=-2.581, P=0.010)、曝光与非曝光部位皮损间(Z=-2.098, P=0.036)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玫瑰花瓣征最常见于AK;若位于面部或曝光部位的皮损表现出玫瑰花瓣征, 且皮肤镜下可见鳞屑、角栓或毛囊口周围白晕, 诊断AK的概率显著提高。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