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学为词”是清代词坛的普遍现象,肇端于宋,却极盛于清,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顺康年间的“以学为词”沿袭宋代的形式——高密度运用典故和化用成句;康熙中叶以后,词之创作主体学者化,为彰显学问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创制了大量的集句词、论词词,甚至在词中浓墨重彩地进行自注;雍乾时期,以考据为代表的朴学大兴,大批学人投入诗词创作领域,学人开始主导词坛,他们视词为学问的载体,不仅将学问酝酿为一种高洁的人格姿态与清幽的词境,而且还以专门之学入词;嘉庆道光以后,常州词派提倡的“寄托”说,仍以学问为根柢,他们从理论和创作上都对“以学为词”做了提升;晚清四大家将“以学为词”发展到了极致,但由于天资、学力和境地的差异性,他们采融学问的效果不尽相同。“以学为词”一方面开拓了词境,提升了词体地位,但同时也戕伤了词之美感特质。对清代的“以学为词”进行深入研究,不但能够还原清代的词林生态,而且能够探析清人隐秘的创作心理,从而总结出创作规律,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都是有指导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