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冀村之夜"这一战场突发事件意外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多重叙述.围绕这一事件的文学书写(丁玲、雷加)及后续诠释(《七月》《文艺阵地》《时代文学》)在时间上从1938年延续到1941年,在地域上跨越前线与后方、解放区与国统区,诸多与抗战文学有关的话题得以借此牵连,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个案.丁玲对这一事件的诠释方式体现出她对于统一战线原则的敏感,但与军队的理解方式并不一致.楼适夷将丁玲的"微辞"纳入"暴露与讽刺"的脉络,凸显出前线与后方作家理解战争的差异性视角,也可视为理解"统一战线"的不同路径.雷加1940年的改编折射出中共方面统一战线原则内涵的变化,端木蕻良对小说的改动呈现出延安以外作家对这一变化的隔阂.统一战线视角的引入有助于理解"抗战初期文学"的生产样态,对"抗战初期文学"的认识将推进我们对于1940年代文学的理解,重新把握"板块"的动态构造过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