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洋微塑料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南极周边海域的微塑料污染问题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目前关于南极微塑料的研究不多,又多集中于南极附近海水与企鹅粪便等,对南极海域鱼类体内微塑料研究较少。由于侧纹南极鱼是栖息于南极陆架海域数量最多的中上层鱼类以及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以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侧纹南极鱼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体内微塑料污染情况。将南极带回的样品解冻并记录好生物学信息后,将其胃肠道部分取出。在60℃条件下,使用10%KOH在恒温摇床消解24小时以上,待溶液基本澄清后利用0.45 μm的滤膜过滤。将抽滤后置于体式显微镜下,挑出疑似微塑料,再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定性检测,最后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拍摄微塑料的微观形貌。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水域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36±0.51)个/个体。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整体上来说,南设得兰群岛北侧侧纹南极鱼胃肠含物中微塑料出现的概率略高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侧,但整体上处于低污染水平。侧纹南极鱼体内微塑料类型分为纤维状和碎片状,以纤维状为主。微塑料颜色以蓝色为主,其次是黑色,红色与透明色数量较少。微塑料的平均粒径为(584.6±419.2)μm,其中84.6%的微塑料粒径均小于1 000μm。聚酯类微塑料占比接近80%是侧纹南极鱼微塑料的主要成分,其中绝大多数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渔船渔网和船员生活污水排放可能是其存在的主要来源。通过电镜分析微塑料表面特征,发现碎片类微塑料断裂处较为粗糙,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加;两种纤维类微塑料电镜照片说明了微塑料在生物体内的变化。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会导致其易于其他污染物结合产生污染,携带有毒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进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生活中,因此仍需重视微塑料污染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丰富了南极海洋生物微塑料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作为本底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南极生态系统微塑料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