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敦煌最早开凿的275窟北凉造像和盛唐开凿的130窟(南大像)造像面部比例关系及塑造特征,探讨造像面部形象的时代差别、人种差异、民族差异与塑造原因差异的关联及延续性,挖掘佛陀造像在传入的过程中与本土文化在共同理念、共同需求上的融入和适应,以揭示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演变过程,进而论证艺术创造在吸纳外来文化特质的时候不仅是样式、技术的接纳,而是进行了多层面的改造以适应新的群体需求。这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所依托的生活原型(艺术特征与人种特征)、依托的既有摹本(梵胡之变与华夏风范)、依托的时代精神理念(时尚风骨与风格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