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自长夏而来,虽为阴邪,然而也是火热所生之物,因此同时蕴含阴阳之性,往往容易与温热和暑热相兼。从哲学范畴看,湿源于阳热对土中水的气化,与水、土和太阳有着密切关联。中医对湿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完善。"湿"具备双重属性,既有利民生之性,也有致病之性,同时扮演着自然产物(如气候、环境)、生命化生者、邪气和致病因素等角色,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滑、重浊、趋下等义,具有发病隐匿、广泛、急骤等特性。人体内的湿一方面源于外湿的侵入,另一方面源于脾主运化的失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