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想象"是在承认语言具有与生俱来的想象性的基础上,对语言所营造的意义空间的描述。相比于其他语言,汉语具有更加明显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表意性,这些特征都与想象存在互通关系。不同的文化系统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想象特征,在中国文化中,关于天与人关系的想象是最基本的"天人意识",它构成了语言想象的深层基础。儒家天人信仰促进了语言想象的指称性建构,及物型语言获得发展,此种类型语言的想象空间指向现实世界,在传达效果上,更加侧重"象"的逼真性和"意"的具体性。与之相对,道家的天人意识促进了语言想象的描述性建构,不及物型语言被不断接受,这种语言的想象空间相对开阔,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往往不够紧密,更加侧重"象"的朦胧性和"意"的玄远性。总之,语言、想象、天人之意成了具有逻辑可逆性的文化存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