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何时脱离“读经典”的困局

作者:卫苗苗; 崔延强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03): 101-108.
DOI:10.13718/j.cnki.xdsk.2020.03.011

摘要

近年来,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中,人文经典文本的研读渐渐成为教学核心,"经典阅读"类型的课程受到热捧。部分高校将"读经典"奉为圭臬,几乎将通识教育等同于"经典文本教育",甚至因此主张学生普遍学习古典语言。但就近年来的教育结果来看,这种教育模式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将通识教育推入了一种困局。在部分高校,通识教育成为了一种狭窄的、专门的人文教育。众所周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是西方舶来品,而在西方通识教育中,所谓的"经典阅读"隐藏着"神秘主义""符号性""文化崇拜"等理念缺陷。在近代,"经典阅读"的崇尚是西方高等教育为了应对技术理性主义而发起的一场教育浪漫主义运动,这恰好也迎合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对传统书院的精神依恋。